关于评剧的知识 速求!!!

评剧是流传于我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产生于河北省东部,系由流行于滦县、迁安、玉田、三河及宝坻(今属天津)一带农村的曲艺莲花落发展而成。1910左右形成于唐山。习称"蹦蹦戏"或"落子戏",又有"平腔梆子戏"、"唐山落子"、"奉天落子"、"平戏"、"评戏"等称谓。1935年蹦蹦戏在上海演出时,因为上演剧目多有"惩恶扬善"、"评古论今"的新意,采纳名宿吕海寰的建议,改称"评剧"。1936年白玉霜在上海拍影片《海棠红》时,新闻界首次把"评剧"的名称刊载于《大公报》,从此,评剧的名字广泛传播于全国[1]。

微信号:ctkjcq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评剧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

评剧在现代戏的创作演出方面,影响很大。其中如解放初期小白玉霜演出的《九尾狐》《小女婿》,新凤霞演出的《刘巧儿》《祥林嫂》《小二黑结婚》《艺海深仇》,东北韩少云演出的《小女婿》,都受到普遍的欢迎。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评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评剧有东路、西路之分,而以东路评剧为主。

韩少云《小女婿》剧照评剧来历

评剧是在我国有较大影响的地方剧种之一。早在19世纪末,河北唐山一带的贫苦农民于农闲时以唱莲花落谋生,一八九零年前后就逐渐出现了专业的莲花落艺人。莲花落即称“落子”,是一种长期流行在民间的说唱艺术,评剧就是在莲花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后,东北民间歌舞“蹦蹦”传进关内,于是河北的莲花落艺人便迅速地吸收了这种艺术,开始演唱如《王二小赶脚》、《王二姐思夫》、《杨二舍化缘》、《王大娘锯大缸》、《丁香割肉》、《安安送米》等一类剧目,深受当地地农民喜爱。这些艺人随后又由农村进入到工业城市唐山:唐山地工人,特别时煤矿和钢铁工人成了这个剧种早期地热心观众及积极支持者。但是,它形成为较完整地戏曲艺术则在辛亥革命前后。但是舞台上已有文明戏和话剧地演出,他们都拥有自己的剧作者,同时,进步的民主思想已传播到了文艺圈子,这就促使评剧这个新兴的剧种也产生了之一代的剧作家成兆才等。成氏原系莲花落艺人,他受到新的时代思潮的影响,在艺术上具有革新创造的精神,于是就以他的剧作把莲花落演变成了蹦蹦戏,又从蹦蹦戏演进为评剧。其早期剧目有《马寡妇开店》《老妈开嗙》《花为媒》《卖油郎独占花魁》等,这些都是评剧的奠基戏。这位剧作家对时代的变革相当敏感,他吸收文明戏的表现手法,编演了一批很受群众欢迎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时装戏,如《枪毙小老妈》《黑猫告状》《安重根刺伊藤博文》等,尤以一九一九年编写的《杨三姐告状》最为著名,久演不衰,成为评剧的代表剧目之一。

当成兆才等人把莲花落演变成“唐山落子”时,吸收了河北梆子的 *** 乐器,他们给这个新剧种命名为“京东之一平腔梆子戏”,简称“平剧”,演唱时用本嗓。当时的代表性演员有月明珠、金开芳等。辛亥革命后,北京改称北平,京剧也随之称为平剧。以成兆才为首的“平剧”此时已经发展到了天津等地,和由京剧改称的平剧成对歭之势。于是就定名为评剧,寓“评古论今”之意。

东路评剧

东路评剧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一、对口莲花落阶段

清嘉庆(1796-1820)以后流行于东滦县、宝坻、迁安、三河等地农村的莲花落已发展为彩扮(对口莲花落)形式。当地农民于逢年过节或上集、赶庙、外出卖针和香面时,往往组织起来演唱。形式有“单板”和“对口”两种。“单板”是一人打竹板(一手拿五块竹板,一手拿七块竹板)自打自唱,一个曲调,来回反覆。一般是唱小段,有时也唱成本故事,如《杨二舍化缘》等。“对口”就是彩扮,由二人演唱,分上、下装(也叫上、下串)。上装为旦,包半头,脑后留假辫,手持手帕或扇子;下装为丑(多为主角),以舞霸王鞭(花鞭为主,也有打竹板的)。上下装均由男性扮演。伴奏除按拍外,有时也用弦、笛、锣、鼓等,或有用“一幅架”(也叫“双跨”)的。即一人打击架上所有的锣、鼓、镲等,表演者同时扮演几个角色,且说且唱,亦歌亦舞,有时有一人或几个帮腔。当时,人们称这种艺术活动为“双玩意儿”、“落子”、“唱花灯”。又因在演出前总要先演一段“什么不闲”,故又称为“什么不闲”。演出剧目多为民间故事,如《思夫》《十绣门帘》,也有少量整本故事,如《杨二舍化缘》、《小借年》《小姑贤》《西厢》《摔镜架》等。

光绪七年(1881)前后,唐山地区开平矿务局建筑铁路、厂矿相继出现,莲花落开始进入乡镇、码头卖艺,并建立了班社。光绪十七年(1891)前后,东北二人转传入关内,更先入关的是锦州汪荣,后有大碗粥(周)、梁半截夫妇等,他们加入莲花落班社一同演出。此时冀东已有十几个莲花落班社,如乐亭的崔八班,演员有张来、张根、石凤等;丰润的孟光武班,演员有东发红、东发白等;滦县魏庄子的赵家班,演员有东发红、东发亮、东发白等;滦县魏庄子的赵家班,演员有成兆才、白菜心、山老鸹、佛动心、汪荣等。此外还有东三省的杨发班;三姑娘、李顺的王大包子班;梁半截夫妇的大碗粥班等班社。随着班社的建立,莲花落由原来三、五人分散的撂地演出,发展成八、九人有组织的专业演出。演出形式也趋丰富多样,每场演出均需由四个击鼓者“报四喜”(也有用“一幅架”唱“什不闲”的),然后唱莲花落,最后由对口莲花落压轴。演出已有“出场”和“入场”之分。这一时期主要演员有金菊花(杜之意)、杨柳青(余勇)和石榴花(刘永泰)等。清朝中叶,冀东一带习武之内盛行,莲花落亦受其影响,产生武戏。到清末,习武中有许多人参加对口莲花落“跑棚”。每次演出前先来一段“把式”,讲究硬功夫,多用真刀真枪,进而创造了“耍镰刀”、“耍锄头”、“耍铲子”等武艺。

二、“拆出”阶段

对口莲花落因受东北二人转影响,特别是接受了它的“拉场戏”这一表演形式,将“对口”的唱、白拆开,将故事分成场次,并改原来第三人称的叙述为之一人称的表演,称为“拆出”。在音乐方面也吸收了二人转的唱腔。如喇叭牌子、文咳咳、武咳咳等,使尾音缩短,行腔放慢。乐器方面增加了河北梆子的大弦、笛子、唢呐、锣鼓、梆子等,但锣鼓点未变,竹板仍然保存。拆出时期的剧目主要是来自唱本子和子弟书曲目,并将《小姑贤》《借女吊孝》《蓝桥会》《刘金定观星》等拆出演唱,从而推动了对口莲花落向对戏曲方面的发展。

光绪二十年(1894),二合、庆顺、义顺等八、九个班社首先进入天津。二十七年,成兆才、佛动心、东发亮等又带着“对口”和“拆出”剧目《小姑贤》《小借年》等进入天津。但不久,天津当局以“有伤风化,永予力禁”的禁令,将这些班社全部逐出,艺人们被迫返回乡里,加之军阀混战,两次“国丧”(光绪和慈禧太后死),禁止响器,莲花落班社大部分解体,拆出亦到此结束。

三、唐山落子(即平腔梆子戏)阶段

1908年,成兆才、张化文、金菊花等人重整班社,带着莲花落子《开店》,拆出戏《乌龙院》《鬼扯腿》,闯入“北平禁地”,并一度唱红,从此定名为“平腔梆子戏”。1909年,月明珠(任善峰)代替金菊花,成为平腔梆子戏主角,与成兆才、张化文等另组庆春班社,二次进入唐山。当时,唐山是冀东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京剧、梆子在戏剧界很有地位。初到唐山的平腔梆子戏艺人,不得不先学几出河北梆子戏,如《杀庙》《武家坡》《桑园会》等,以站稳脚跟。这种艺术上的交流,促进了平腔戏艺术的革新,并产生了专职编剧,如成兆才(艺名东来顺),一生编写了近百个剧本,有《开店》《占花魁》等。乐队去掉竹板,改用鼓(底鼓)和梆子按拍,增加了板胡和笛子,并采用河北梆子锣鼓经。同时吸收皮影、乐亭大鼓、京剧等的唱腔、过门和身段,从而提高了艺术表现力。此时的平腔戏演唱因用真声,高弦低唱,故而得名“平戏”,至此评剧作为一个剧种已基本形成。1912年,唐山小山西坡的王永富、王凤亭父子筹建永盛茶园,为评剧的之一个剧场。该剧场可容纳近千观众,因其在唐山地区,故剧种又称作“唐山落子”。

1915年,庆春班社以月明珠为主演,在天津的奥、意、法“租界”演出了《小姑贤》《刘云打母》等,颇受欢迎。当时李大钊观看了《花为媒》后,题词“似戏非戏,比戏出奇,改良平戏!”1917年,天津大水,庆春班回唐山,改名永盛合班。1915年,永盛合班经天津到山海关,在兴业茶园首演《珍珠衫》《樊梨花骂城》《百年长恨》等,赢得了部分文化人的欣赏,乡绅奎旭东赠送“唐山首创警世戏社”的匾额,永盛合班由此改名警世戏社,即后人盛称的“警世头班”。这个班底由成家(兆才为代表)、任家(月明珠为代表)、张家(金开芳、张德礼为代表)三家组成。他们制定了严格规矩,在艺术上讲究准纲准词,同时也编演了一些新剧目。

四、奉天落子阶段

1919年春,警世戏社部分艺人应邀赴营口、长春、哈尔滨等地演出,受到东北观众欢迎,尤其是在哈尔滨首演成兆才编写的《杨三姐告状》《黑猫告状》等,影响更大。其时又被称为“奉天落子”。1922年,主要演员月明珠因劳累过度,在沈阳去世,警世戏社也因人员变故而解体。同年秋天,原班社的一些艺人重新组织,先后去唐山、天津、哈尔滨、吉林、长春等地演出,剧目有《枪毙驼龙》等。

1923年,李子祥和莲花落老艺人李春盛在唐山组织警世戏社二班,经常在东北铁路沿线活动。班主先是王凤亭,后为高景山,编剧是窦宝安和张连成,演员有盖月珠(王东海)、金灵芝、李义廷、芙蓉花和金菊花等。不久,又分出另建复盛戏社,主要演员有芙蓉花、花云舫、李小霞、花小仙等,这个别社曾到北京演出,一时很有影响。

与警世戏社二班成立同时,天津又成立了警世戏社三班,编剧有杨树森、温东山,主演是盖王珠(王庆昌,旦)、周济(凤鸣,生)、花莲舫、筱桂花(张丽云)、筱荷花等,其中影响更大的女演员为筱桂花。这一时期的班社还有“二孙班”(南孙班和北孙班)、元顺剧社等。南孙班(歧山剧社前身),1912年成立于天津。领班是孙凤鸣(东发白),主演是孙凤令(艺名开花炮)。南孙班是招收、培养女演员最早的班社,著名女演员花莲舫、李金顺、白玉霜、筱桂花、小麻红等都出自该社。北孙班(洪顺剧社前身),1918年成立于河北,由孙洪奎(亦名孙恩,艺名丁香花)主持,演员有碧月珠(邓海)、天下红、葡萄红(孙凤楼)、倪俊声等。此班培养了一批落于演员。

元顺剧社成立于1924年。郭子元和李金顺为班主,演员有李金顺、喜彩春等。他们在天津演出时,之一次用“评戏”一词。1929年,评剧之一部剧作汇编《评戏大观》由魏茂、李小舫编辑出版。奉天落子时期,主要的评剧班社大多在东北活动,唱腔激越高昂,热情奔放,素有“大口落子”之称。特别是女演员的出现,标志着评剧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很多班社回到关内,在天津、北京一带演出,形成了众多的流派,其中著名的有“天津三杰”:刘派(刘翠霞)、白派(白玉霜)、爱派(爱连君)。此外,还有喜彩莲、筱桂花、芙蓉花、筱麻红等,也都各具特色。

五、评剧阶段

1935年起落子艺人大量涌向南方,到上海、杭州、南京等地演出,以后又到重庆、成都、贵阳等地,并在这些地区扎下根。此年年初,上海报纸戏目广告出现“评剧”名称。1939年,白玉霜南下演出,轰动了上海,主演的《海棠红》还搬上银幕,并为此而获“评剧皇后”称誉。继之,“时代艺人”喜彩莲在上海演出,亦受好评,并得到著名戏剧家阿英、洪深、欧阳予倩的支持和称赞。但在当时社会风尚的影响下,也有些艺人为迎合某些小市民的情趣:演出一些低级庸俗的节目;有的演员则因吸毒不能演出,许多班社被迫解散,评剧一度衰落下来。

西路评剧

评剧的另一支派西路评剧,是20世纪初由西路莲落花演变而来,初名“北京蹦蹦”,后改称西路评剧。1893年,宝坻(今属天津)以莲花落艺人金叶子(来凤仪,小生)、韩九令(花旦)、人人乐(彩旦)、柳叶红(青衣)为主的班社,首先进入北京演出。后有河北香河的王殿佐(青衣)、侯德山(须生),蓟州(今天津蓟县)的挑帘红(花旦)等相继进入北京,为西路评剧的创始人。西路评剧进京后,吸收了河北梆子、老调、哈哈腔等地方剧种的剧目、音乐和舞蹈,初具小戏形式,常与河北梆子同台演出,名为“两下锅”。西路评剧以河北民歌为基础,唱腔高,甩腔长,多用“依哟嗬,依呀哈”为装饰音和衬字,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唱腔和唱法。西路评剧兴起时,以“打地摊”或在茶园演出为主要形式。1912年左右,在艺术上有了提高,曾去上海演出。 著名演员挑帘红即为当时赴沪演出的主角。但后来由于一些客观原因:曾一度消沉。建国后,经过挖掘、改革,艺术上又有新的发展。如过去由男演员饰旦角,生、旦音域同度,改革以后,转由女演员演旦角,唱腔、表演、对白等方面均有较大变化。1958年后,中国评剧院曾先后演出了《花亭会》《杨二舍化缘》《卖水》《顶锅》《三女除霸》, 长春评剧团也演出了《刘伶醉酒》等西路评剧剧目。70年代以来,中国评剧院演出的《吹鼓手告状》《甜蜜的事业》等,也运用了西路评剧的唱腔。

建国后,相继成立了中国评剧院、沈阳评剧院,天津、唐山、北京、河北、长春、哈尔滨等地也先后成立了评剧团。并涌观出一批著名演员,如小白玉霜、新凤霞、筱俊亭、韩少云、花淑兰、鲜灵霞、李亿兰、喜彩苓等。同时,在剧目和表演艺术上进行改革。至1985年全国有百余个评剧团体。其中较有影响的有中国评剧院,著名演员有花月仙、赵丽蓉、马泰、张德福、刘萍、谷文月等;沈阳评剧院,著名演员有筱俊亭、花淑兰、韩少云等,以及天津评剧院、河北省评剧团、唐山市评剧团、长春市评剧团、哈尔滨市评剧团、石家庄市评剧团等。

[编辑本段]【艺术特点】

评剧的艺术特点是: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它的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和乡村都有大量观众。评剧唱腔是板腔体,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种板式。解放后,评剧音乐,唱腔,表演的革新取得显着成就,特别是改变了男角唱腔过于贫乏的弊病,男声唱腔有了新的创造。

早期评剧只有男、女角色之分,后发展为生、旦、丑的“三小戏”。以后又受梆子和京剧的影响,逐渐发展为青衣、花旦、彩旦、小生、小丑、老生、花脸等行当。其表演艺术虽吸收了梆子、京剧的身段、程式,一度出现京剧化的倾向,但仍保持着民间活泼、自由、生活气息浓郁的特点。在唱、做、念、打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上,评剧的唱功最为突出,早期的男旦演员月明珠和女演员李金顺等,都曾以唱功称绝一时。30年代初,奉天落子时期,又产生了著名评剧声腔革新家白玉霜。她大胆运用低腔,发展了评剧的中音唱法,形成“白派”。与白玉霜同时,刘翠霞创造了高亢脆亮的“刘派”唱法,爱莲君创造了“爱派”的疙瘩腔唱法,此外,还有在北京与白玉霜相对峙的喜彩莲创造了华丽而清新的“喜派”唱法。四名女演员在建国前被称为评剧“四大名旦”。继之而起的是筱白玉霜,她继承和发展了“白派”唱腔。建国后,新凤霞在演出《小二黑结婚》《艺海深仇》《祥林嫂》《刘巧儿》等新戏过程中,创造了不少新的唱腔,人称“新派”。她的唱腔清新甜润,玲珑婉转,富于华彩,塑造了一批新型妇女形象。她还与新文艺工作者合作,创造了蜻蜒调、凡字调、送子调等新板式,为丰富和发展评剧女声唱腔作出了贡献。

善于表观现实生活是评剧的一个传统。辛亥革命后,成兆才依据当地的时事新闻创作和改编了《杨三姐告状》《黑猫告状》《枪毙骆龙》《枪毙骆虎》《安重根刺伊藤博文》等,基本上奠定了评剧以演现代剧目为主的特长。以后,不少文明戏演员加入评剧队伍,带来了编演现代戏经验,对评剧多方面地反映现实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建国后,评剧演出的大量现代戏,从不同侧面展示了社会主义建设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面貌。讴歌了社会主义新人,提出或试图解决群众普遍关注的一些问题。这些剧目的出观,为评剧以后更好地反映观实生活,积累了可贵的经验。

[编辑本段]【角色行当】

评剧的行当是随着评剧的发展历史,经过不断丰富和完善而逐渐形成的。评剧的前身“蹦蹦戏”曾经历了“对口戏”、“拆出戏”两个阶段,那时的行当也不象现今这样分明。经过1909年至1921年的重大改革,评剧成为一个大剧种。评剧的行当,也依据表演的需要吸取京、梆等剧种的行当分类经验,逐渐形成现在生、旦、净、丑门类齐全的规模。

“对口戏”的行当是一旦一丑,旦脚称“上装”,丑脚称“下装”。这种形式系由冀东大秧歌中民歌小调对口唱衍变而来;“上装”、“下装”是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并分别表演剧中人物(如《西厢记》,“上装”要表演红娘、莺莺、老夫人三个角色)。由于这种表演的局限,表演者不能以剧中人物来固定着装和勾画脸谱,因此他们的最初装扮是“上装”(旦脚)彩扮,身着裙袄或彩裤褂,手持折扇、手帕;“下装”(丑脚)头戴毡帽或头巾,身着茶衣、腰包,手持竹板或霸王鞭。

“拆出戏”亦称“三小戏”。系由“对口戏”演变而来,以代言体、单折式、分场式为其戏剧结构基本体制。上演的剧目虽短小,但首尾相接,故事连贯,具有中心人物和配角。至此演员便依据角色人物性格,有了明确的分工,逐步由“上装”、“下装”形成“三小”行当,即:小生、小旦、小花脸(丑)。“三小戏”,初以小生、小旦戏为主,丑脚居于次要位置(《回杯记》的王计(家人)为丑扮)。随着“拆出戏”的剧目不断增多,所表现生活内容不断丰富,相应的也出现了老生、老旦、彩旦、打旦等行当。1909至1912年,“拆出戏”经过改革创新,形成了大型地方剧种——评剧(初名平腔梆子戏)。随着剧目种类的增多,题材范围的扩展,评剧的表演行当仿效京、梆大剧种行当门类的模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并积累了各行当的代表剧目,发展了各行当的表演艺术。

评剧由于历史较短,又受剧目题材的局限,所以没有像京、梆大剧种那样具有驾驭反映帝王将相生活和政治斗争、军事斗争重大内容的能力,多以反映下层官吏、市民阶层、农民阶层的生活为主,因此各行当的表演艺术(声腔、技巧),特别是老生、净、刀马旦、武生行的表演手段,仍有待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新编历史故事戏不断增多,各行当,特别是小生、老生、净行的表演艺术有了较大的发展。

早期评剧只有男、女脚色之分,后逐渐发展成为生、旦、丑三小戏,受梆子和京剧影响,增添行当,有了青衣、花旦、老旦、小生、老生、小丑之分,但仍保留了民间小戏活泼自由、生活气息浓厚的特点。唱腔为板式变化体,板胡为主奏乐器。

[编辑本段]【显著特征】

评剧的显著特征是贴近生活,剧目以反映现实社会生活题材为主。评剧的之一个剧作家成兆才,1919年编写的《杨三姐告状》,即以真人真事为素材,久演不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评剧进入了新的繁荣发展时期,演出了一批受群众欢迎的现代戏,如小白玉霜主演的《小女婿》、新凤霞主演的《刘巧儿》、《祥林嫂》、《小二黑结婚》以及《金沙江畔》、《夺印》、《野火春风斗古城》等。评剧除在东北、华北地区流布外,中南、西北、西南的一些城市也有演出团体。

[编辑本段]【评剧流派】

评剧原分为东路和西路两派。今天盛行的是东路,流行于河北和东三省,在南方也有广大观众。西路评剧又叫“北京蹦蹦”,是在东路评剧梆子、老调的影响下形成的。它的腔调高亢,板头丰富,别具风格。辛革命前后在北京及京西各地演出,很受观众欢迎,以后濒于绝迹。1958经中国评剧院发掘整理,始重现于舞台。《花亭会》就是经过整理并由青年演员继承下来的一出好戏。

评剧流派划分

月明珠(调):花莲舫、

倪(俊声)派:桂宝芬、成国祯、刘子熙、马连成、张润时、泰海贵、刘凤杨、李月楼、杨振邦、艾景全、贾兰亭、刘小楼(后学桂派)、侯德山、王喜瑞、李义廷、王凤池、窦龄童、郑伯范、孙连芳、呼勋卿、倪伟、杜宝宇等。

李(金顺)派:朱宝霞(兼刘派)、花玉兰、筱麻红、筱桂花、鲜灵霞(兼刘派)、六岁红(兼刘派)、李宝顺、羊兰芬、小花玉兰 小玉霜(退休后改为白派)、宋玉文(后改鲜派)等。

金(开芳)派:李小舫(李岱)、韩少云、夏青、于筱芳、于筱芬、张晖、宫静等。

王(金香)派:喜彩苓、小王金香、小王银香等。

张(凤楼)派:张丽华、碧燕燕等。

碧(莲花)派:花月仙等。

刘(翠霞)派:朱宝霞(兼李派)、新翠霞、鲜灵霞(兼李派)、六岁红(兼李派)、郭砚芳(兼喜派)、李玉芬、花艳玲、筱紫玉,花淑兰(兼爱派)、董瑞海、张淑敏、小灵霞、筱佩茹(后学筱俊亭)、董美珠、筱美荣(兼爱派)、马淑华、吴博莉(兼白派)、郭美美(后改新派)等。

白(玉霜)派:碧月珠、筱玉凤、筱月珠、李兰舫、筱白玉霜、菊桂笙、李文芳(兼爱派)、高艳敏、吴博莉(兼刘派)、刘萍、林慧欣、小玉霜、王冠丽等。

爱(莲君)派:莲少君、莲幼君、莲小君、莲雅君、小摩登(钱玉舫)、李文芳(兼白派)、筱玉芳、花淑兰(兼刘派)、筱美英(兼刘派)、王曼玲(拜新凤霞)、王冠丽(已改白派)、张砺云等。

喜(彩莲)派:郭砚芳(兼刘派)、喜少莲、小喜彩莲、邢韶瑛、李忆兰、申增丽、张秀琴、孟素洁等。

花(莲舫)派:筱月珠(兼白派)、花秦楼、花楚馆、文金舫等。

筱(桂花)派:唐淑兰,王彩云

桂(宝芬)派:袁凤霞、刘小楼、李金铭等。

花(玉兰)派:小花玉兰(后转李派) 小幼兰 汪玖 (谷文月也曾向花玉兰学习了 杜十娘 三勘蝴蝶梦)

新(凤霞)派:张金秋、李晓梅、李忆霞(兼刘派)、李红霞、谷文月、王曼玲、刘淑琴、戴月琴、刘秀荣、高闯、赵三凤、王瑾、郭美美等。

鲜(灵霞)派:小鲜灵霞、李秀云、孙桂荣、宋玉文等。

花(月仙)派:刘淑萍、张淑桂、刘珊、恒红等。

李(忆兰)派:刘晓勤、张红琴、赵丹红、孔庆玉、刘惠欣等。

魏(荣元)派:韩学门、李维铨(兼马派)、王文有(兼马派)、高金元、王杰、孙路阳等。

张(德福)派:张彦生、崔英杰、徐培成、李志华、陈胜利、齐建波、赵立华(兼马派)等。

马(泰)派:李维铨(兼魏派)、张彦春、王文有(兼魏派)、赵立华、张文鹏、马惠民等。

韩(少云)派:胡桂秋、宋丽等。

筱(俊亭)派:筱佩茹、新少敏、小筱俊亭(郑小娣)、李冬梅、王晓萍等。

花(淑兰)派:解郁文、徐广琴、王镇芝、郑桂芳、张丽华、赵俊芝、冯玉萍、曾昭娟、田敬阳、李娟娟、吴丹阳、艾丽珍、赵继兰、张秀云等。

谷(文月)派:张秀云、王丽京等。

洪(影)派:孙振宇、陈立行、李焕双、包连伟、杨继勉、张俊玲、石文明等。

[辽宁省]辽宁朝阳县评剧团职称,辽宁朝阳县评剧团职称评定

李晓梅个人资料照片 李晓梅现任老公是谁

李晓梅,原名李成兰,国家一级演员。1936年生于辽宁省锦州,从小就喜欢唱歌的她,梦想当一名演员。1948年考入了锦州文工团,后调入辽宁省锦州评剧团。

中文名

李晓梅

别 名

李成兰

国 籍

中国

出生地

辽宁省锦州

出生日期

1936年(丙子年)

职 业

演员

主要成就

唱工,青衣、闺门旦

代表作品

《花为媒》等

评剧是哪里的?

评剧发源于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它是滦南三支花之一,评剧创始人成兆才先生走遍了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创作了一百多部剧本。剧目有《现代评剧杨三姐告状》《牧羊圈》《李三娘》《花为媒》等等。现在滦南县还有成兆才纪念馆和成兆才评剧团。

天后王菲被东北大妈实名举报:盗用她人身份30年,真名叫夏琳

1月10号,一位来自东北的大妈在社交平台上发布多段视频,实名举报称知名女歌手王菲盗用她的身份,通过走关系调包了三十年前的工作档案,职称、户籍和身份信息

大妈通过多个短视频平台再三强调自己才是真正的王菲,而那个被誉为天后的王菲,其实是冒名顶替她的,她还在视频中清清楚楚的告知了盗用她身份的王菲原名叫夏林

不仅如此,演员王菲在一段段视频中更是直言不讳的喊话歌坛天后:假王菲你这个骗子,什么天后?你不要高兴得太早!是假的真不了是真的假不了,早晚会漏出你的真面目!你盗用我工作档案、职称、户口和身份,夏林,哈尔滨哈达屯的,你根本就不是王菲!你扮演我模仿我行骗天下!我看你还能走多远?

对于演员王菲的爆料,有网友不敢肯定是否是天后王菲,于是网友就评论是不是和谢霆锋有关系的哪个?没想到演员王菲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据这位实名举报王菲的演员自述说:我是1983年未成年就进入了吉林省双阳县地方戏团,全凭自己的一副好嗓子考上的。1985年我考上了东丰县评剧团转成了大集体。1986年考上了吉林省长岭县评剧团转成国营,同时被评上了中级演员。在这期间就开始有人动手脚了!开始有人琢磨我工作关系的问题!我也是被逼无奈又考入了吉林省辽源市艺术团,91年被团长张国宗逼走。从1986年我转正开始到1991年期间 ,我的工作档案、职称、户口本他们都冒名顶替地给了冒充我的假王菲,也就是今天的天后明星大腕。

还说自己在东北享有很高的名气和威望,现在只想讨回一个公道,拿回属于自己的名字,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关注,从而公平公正地解决好此事。

很多网友看到举报视频后,纷纷认定举报者是故意蹭热度的,想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大量的流量和话题,以提升自己的知名度。

有不少东北的网友反映称,根本就没有听说过这位大妈的事,也是头一次才知道东北也有一个名叫王菲的歌手,这无疑让人觉得是在故意碰瓷。

据百查询歌坛天后王菲的个人资料显示,王菲原名夏林,曾用艺名王靖雯,1969年8月8日出生于北京,1987年随父亲举家移民香港。

关于王菲何时进入 娱乐 圈,都是众说纷纭没有一个权威说法。但据视频资料显示,1983年14岁的王菲就曾参加过央视的《六一儿童节晚会》并独唱了《大海故乡》

从演员王菲的视频爆料中可以看出,她的年纪应该与歌坛天后王菲的年纪相仿,而且她本人是东北人。通过查询后得知,王菲的祖籍也在东北,并且父亲王佑林还曾是东北哈尔滨哈达中学的一名老师

目前为止,天后王菲还没有针对此事作出任何的回应。可能是歌坛天后感觉这件事应该不会有人相信,也懒得搭理她吧!

天后王菲是不是盗用了别人的身份,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她的成功与自己的好嗓音和努力是分不开的

阎学晶 老师是

闫学晶,国家一级演员。1971年12月23日生于吉林省东辽县云顶镇双城村,毕业于吉林省戏曲学校,曾在吉林市戏曲剧团工作,现工作在中国人民 *** 海军政治部文工团,文职三级军衔,相当于师级待遇。

编辑本段从艺经历

八十年代

1985年考入吉林省东辽县渭津镇农民业余小剧团。 1987-1988年在小剧团工作期间连续两年荣获精神文明标兵称号。 1989年考入吉林省戏曲学校地方戏科,学习二人转表演专业。

九十年代

1991年在校期间参加总后勤部调演,二人转《风雪巡诊》获表演一等奖。1992年获优秀毕业生,同年分配到省武警部队文工团,后调入吉林市评剧团。 1994年纪念成兆才诞辰120周年,评剧新剧目汇演中,在现代评剧《多彩的梦中》饰演丑丫,获配角一等奖。 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演出音乐剧《秧歌浪温曲》中饰白天娥被授予荣誉奖。 1997年吉林省 *** 主办迎香港回归文艺汇演,演出《喜迎香港回归》获表演一等奖。 1998年吉林省第十四届二人转新剧目推广会演出《胡知县断案》获大会所设全部一等奖,被文化部授予二零零零年文化新剧目奖,个人获文化大奖。 1999年中央电视台与吉林省电视台合拍戏曲电视连续剧《三请樊梨花》中饰演樊梨花。

新世纪

2000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演出单出头《红月娥做梦》同年吉林省第十五届二人转推广会演出《皇亲梦》获表演一等奖,并被评为四大名旦之首。 2001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与潘长江、黄晓娟合作演出小品《三号楼长》。2001年在上海电视台元旦晚会、天津电视台春节晚会与潘长江合作演出小品《回家拜年》。2001年二人转《皇亲梦》在赵本山杯比赛中荣获杰出奖、捧得了本山杯。2001年在电视剧《刘老根》中扮演了刘老根之女山杏这一角色。2002年吉林省首届二人转艺术节演出《刘安杀母》获表演特等奖。 2002年中央电视台、吉林市电视台合拍16集戏曲电视连续剧《小白玉霜》中饰演白玉霜。2002年9月电视剧《刘老根》第二部,扮演了刘山杏。2002年12月被吉林省评为第十届人大代表。2002年10月被吉林市评为第十届政协委员。2003年4月百集室内喜剧《为你服务》饰演女一号银巧巧。 2003年10月三集贺岁片《讨个老婆过新年》饰女一号庚巧云。2003年11月处女座电影《老婆万岁》饰演女一号王悦。2003年11月电影《决战枭雄》饰演女一号席娟。 2004年中央电视台元宵晚会。2004年辽宁省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与句号合作小品《麻人恋曲》2004年天津电视台春节晚会与句号、刘流合作小品《猫眼》。2004年全国十五省市戏曲晚会任节目主持人之一。2004年与潘长江主演120集室内情景喜剧《笑笑茶楼》中饰演女一号韩笑笑。2004年与郭东临主演三集贺岁片《四喜临门》中饰演女一号丫蛋。2004年在20集电视连续剧《凤凰起舞》中饰演女二号李欣欣。 2005年辽宁电视台春节晚会与郭东临合演小品《极品男人》。2005年辽宁卫视七星大擂台节目主持人。2005年2月吉林市十佳魅力女人称号。2005年7月之一次主演二十三集电视连续剧《都市外乡人》中饰演美凤。2005年8月吉林省二人转汇演二人转《韩琪杀庙》获表演一等奖。2005年9月二十集电视连续剧《温暖》客串主要人物。2005年10月二十五集电视连续剧《没完没了的爱》中饰演周主编。2005年11月三集贺岁剧《爱你口难开》中饰演女一号小红。2005年11月三集贺岁剧《求爷爷告奶奶》中饰演女一号彩凤。2005年11月全国十六省市戏曲晚会转歌漫舞《回杯记》。

2006年春晚 小品《打工幼儿园》 牛群、刘小梅、闫学晶 2006年中央电视台元宵晚会 小品《唐伯虎点香》 2007年喜剧《小房东》中饰演大华子。 2007年建军节前夕,闫学晶被海政文工团特招入伍。海政文工团在西沙群岛为她举行了入伍仪式,该团的宋祖英、吕继宏、甘萍、陈红等著名的歌唱家、歌星前来祝贺,并与她一起登上西沙的海岛和战舰,为在这里守礁护岛的海军官兵慰问演出。 2008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与冯巩、王宝强合作演出相声音乐剧《公交协奏曲》。 2009年国庆60周年献礼剧《解放》中扮演江青。 2009年电视剧 《女人的村庄》中饰演李二白。 2009年开年大戏 《小姨多鹤》中饰演朱小环 2009年首部二人转电影《贵妃还乡》中饰演贵妃 2010年央视春晚 相声剧《不能让他走》冯巩、闫学晶、韩雪、邵峰、刘金山 2010年辽宁春晚 小品《童话》潘长江、闫学晶

编辑本段获奖情况

1991年,二人转《风雪巡诊》获吉林省戏曲学校表演一等奖。 1994年,纪念成兆才诞辰120周年,现代评剧《多彩的梦》获配角一等奖。 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演出音乐剧《秧歌浪温曲》中饰白天娥被授予荣誉奖。 1998年,《胡知县断案》获吉林省第十四届二人转新剧目推广会一等奖。 2000年,《皇亲梦》获吉林省第十五届二人转推广会一等奖,并被评为四大名旦之首。 2001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与潘长江、黄晓娟合作小品《三号楼长》。 2002年,《皇亲梦》获首届“本山杯二人转大赛”金奖,捧得了本山杯。 2002年,《刘安杀母》获吉林省首届二人转艺术节“表演特等奖” 2004年,《胡知县断案》获第二届“本山杯二人转大赛”金奖,再次捧得本山杯。 2004年,辽宁省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与句号、李静合作小品《麻人恋曲》。 2004年,天津电视台春节晚会与句号、刘流合作小品《猫眼》。 2005年,《韩琪杀庙》获吉林省二人转汇演一等奖。 2005年,辽宁电视台春节晚会与郭东临合作小品《极品男人》。 2006年,辽宁电视台春节晚会与林永健、李静合作小品《短信风波》。 200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与牛群、刘小梅合作小品《打工幼儿园》 2008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与冯巩、王宝强合作相声剧《公交谐奏曲》一等奖 2010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与冯巩、韩雪等合作相声剧《不能让他走》

编辑本段个人作品

二人转

《西厢记》《二大妈探病》《回杯记》《马前泼水》《梁赛花擀面》《皇亲梦》《老汉背妻》《包公赔情》《六月雪》《红月娥做梦》《打龙袍》《张生游寺》《水漫蓝桥》《韩琪杀庙》《小拜年》《猪八戒拱地》《游西湖》《杨八姐游春》《锯大缸》《包公吊孝》《冯奎卖妻》《楼台会》《天宫盗宝》《刘安杀母》《三请樊梨花》《小白玉霜》《包公断后》《王二姐思夫》《杜十娘》《胡知县断案》

电影

《老婆万岁》(2003,饰王悦) 《决战枭雄》(2003,饰席娟) 《绿满山乡》(2008,饰孙有成妻子) 《贵妃还乡》(2009,饰贵妃)

电视剧

2001,《刘老根》饰 山杏 2003,《为您服务》饰 银巧巧 2003,《讨个老婆过新年》饰 巧闫学晶 剧照(10张)云 2004,《厨缘》饰 金镶玉 2004,《笑笑茶楼》饰 韩笑笑 2004,《四喜临门》饰 丫蛋 2004,《凤凰起舞》饰 李欣欣 2005,《都市外乡人》饰 美凤 2005,《温暖》客串 2005,《没完没了的爱》饰 周主编

2005,《爱你口难开》饰 李小红 2005,《求爷爷告奶奶》饰 彩凤 2006,《欢乐的海》饰 相海 2006,《爱有多深》饰 马红艳 2006,《乡村网事》饰 山里红 2007,《小房东》饰 大华子 2007,《笑笑茶楼Ⅱ》饰 韩笑笑 2009,《满堂爹娘》宋丹红 2009,《解放》饰 江青 2009,《新包青天之七侠五义》饰 叶芳 2009,《女人的村庄》饰 李二白 2009,《小姨多鹤》饰 朱小环 2010,《大源奇事》饰 彭瑞云 2010,《女人当官》饰 杨桂花 2010,《双城生活》客串芭蕾舞老师

小品

《三号楼长》《猫眼》《麻人恋曲》《极品男人》《短信风波》《喜相逢》《打工回家》《相女婿》《打工幼儿园》《复婚公司》《迷糊》《婚纱照》《唐伯虎点香》《公交协奏曲》《童话》《不能让他走》

歌曲

《宁舍一顿饭 不舍二人转》《永远伴随你一生》《关东情》《老百姓的事情大于天》《请到吉林来》《节气歌》《打是亲来骂是爱》《白雪花》《回家》《县长下乡到咱家》《西厢记》《看秧歌》《乡音留在我心中》《回杯记》《寡妇难》《蓝河怨》《关东人与二人转》《北大湖之恋》《乡情浓似酒》《花儿红》

编辑本段星路历程

简述

因为二人转,闫学晶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妹子变成小有名气的民间艺人;因为《刘老根》,闫学晶又成了妇孺皆知的明星。 闫学晶的学艺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15岁时,闫学晶考进了当地的业余小剧团。当时她音域不宽,音色也不亮,偶尔上台演出也只能唱“下装”(二人转丑角,通常由男演员担任)。为了能改唱“上装”(二人转旦角),闫学晶下了苦功,天天吊嗓子,向团里的老演员请教,练了好久,她才终于唱上了“上装”。有心的她学会了剧团演出的所有剧目,无论谁有事来不了,她都能上去补缺。后来,她虽然进入吉林市评剧团改唱评剧,却一直没有脱离二人转。 2001年,被誉为“吉林四大名旦”之一的闫学晶捧得首届“赵本山杯”二人转大奖赛更高奖“赵本山杯奖”,闫学晶因此迎来了更大的舞台。在《刘老根》中扮演了“山杏”,闫学晶从此开始被全国的观众了解、喜爱。

详述

闫学晶自幼喜欢唱歌,村里广播站播放的曲目她一学就会。15岁那年,闫学晶考进了东辽县渭津镇农民业余小剧团。刚进剧团时闫学晶的嗓音条件并不好,音域不宽,音色也不亮。由于嗓音条件所限,团里安排她唱“下装”(二人转丑角),反串男演员。闫学晶是个不服输的人,为了能改唱“上装”(二人转旦角),她每天都坚持练嗓,经过几个月的刻苦训练后,她的音域终于拓展了,音色也亮了,这才改演“上装”,唱女腔。 在小剧团,闫学晶的用功是出了名的,剧团常演的近四十个剧目她都会演唱,戏中每个人物的唱词她都能一句不落地背下来。团里不管是谁有事无法演出,她都能上去补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彩旦、花旦、丫头、 *** 她都演过,而且演谁像谁,团长送她个外号“戏耙子”。进小剧团不长时间,闫学晶就被转为正式演员,每月挣30元钱,这些钱对于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可是个不小的数字。由于闫学晶表现突出,曾连续两年获得精神文明标兵称号。回忆起在小剧团时的那段生活,闫学晶说:“在小剧团的四年,虽然苦点、累点,但也锻炼了我。” 1989年,吉林省戏曲学校地方戏科招生,闫学晶和爸妈商量要去报名。爸妈说,你现在能挣钱,到学校还要倒搭钱,家里困难,没钱供你上学,别去了。可闫学晶实在太想去上学了,她偷偷报了名,而且很顺利地考上了。 当闫学晶高兴地把这个消息告诉爸妈时,爸爸却面无表情地说:“家里没钱供你。”满心欢喜的闫学晶听了这话如同当头一棒,她放声大哭,一边哭一边说:“你们就让我去吧,将来我能挣钱了,一定帮你们还债。”父亲的好友看她实在可怜,就对她父亲说:“你让小晶去吧!没钱我借给你们。”爸妈这才同意让她去上学。从农村小剧团走出来的闫学晶,非常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进校的第二年,闫学晶代表学校参加吉林省汇演,表演了二人转《刘秀坐楼》,之一次参加吉林省更高级别的比赛,竟然获得表演一等奖,这让闫学晶信心倍增。 1992年戏校毕业时,闫学晶进入吉林市评剧团。在评剧团的四年时间里,闫学晶学唱过评剧,演过小品,当过主持人。1994年闫学晶之一次演评剧《多彩的梦》,获“纪念成兆才诞辰120周年评剧新剧目汇演”配角一等奖。观众非常喜欢闫学晶扮演的丑丫,每场戏演完之后台下都有许多观众不肯离去,喊着让她再来一个,观众对她的评价是“丑丫不丑”。 1998年,为了参加吉林省第十四届二人转新剧目推广会,团里安排闫学晶排演二人转《胡知县断案》。来评剧团的这些年,闫学晶虽然没有演出二人转的机会,但她常在小剧场演出。闫学晶说:“在和民间艺人同台演出中,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他们的唱功,和观众的沟通,这种‘道行’是专业演员所不具备的。”

尽管闫学晶好几年没有正式登台演出二人转了,但民间艺术的熏陶让她具备了专业演员所没有的灵活与机智,当她重返二人转舞台参加全省汇演时,凭着专业与民间相融合的精湛演技征服了专家与观众,摘取了表演一等奖。2000年,该剧目被文化部授予文华新剧目奖,闫学晶获文华表演大奖。 1999年,闫学晶主演了戏曲电视剧《三请樊梨花》,同年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中秋晚会的录制,演出了拉场戏《冯奎卖妻》;2000年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中表演单出头《红月娥做梦》;同年她表演的《皇亲梦》在吉林省第十五届二人转推广会上获表演一等奖,被评为吉林省“四大名旦”之一。 首届“赵本山杯”二人转大奖赛是闫学晶事业的一个转折点,她从此步入了一个新的台阶。2001年,闫学晶成功出演《刘老根》中的“山杏”,让更多的人知道了她的名字,现在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有人亲切地叫她“山杏”。 闫学晶说:“我的事业才刚刚起步,今后的路还很漫长,但不管怎样,我都不会放弃给

评剧艺术家马太 生平

马泰(1935.3~2004.3), *** ,北京市人,评剧“马派”艺术创始人。1942年至1950年在立达中学读书,1952年至1953年在北京少数民族干部训练班及中央电影学校学习,1954年到中国评剧团(翌年改为中国评剧院)工作,直至退休。2004年3月6日因肝癌医治无效病逝于北京,享年69岁。中国 *** 党员,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国家特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北京市第五、六、七、八届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剧协北京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剧协北京分会艺委会主任,民族民间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唱片总公司艺术顾问,原中国评剧院副院长,中国评剧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